淺談香港長者自殺問題
2014年全港自殺死亡統計數字
在2014年,死因裁判法庭報告指共有1,007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13.86,即每十萬人中有13.86人自殺身亡。當中,男性佔615宗(61.07%),而女性佔392宗(38.93%)。
以年齡組別計算,「70歲以上」自殺率最高,2014年共有223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達29.6(即每十萬名70歲以上人士中,便有29.6人選擇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佔整體自殺數字22.1%。由2004年至今,60歲以上人士自殺率亦徘徊於21至33之間,由此可見,長者自殺情況不容忽視。
家庭結構改變
根據政府統計處專題文章<<至2049年的香港家庭住戶推算>>,預計只有60歲及以上長者的住戶於2019 年達17.2%;2024年將達20.4%。1 子女組織家庭後未有與長者同住,加上日常工作繁忙,難以照顧獨居的父母,加上,社區對獨居長者之支援不足,長者若遇情緒受困,未能找到合適渠道求助。
長者面對的問題
隨著年紀上升,長者需要面對很多不能逆轉的情況。如:身體機能倒退;配偶/ 親人離逝;經濟能力大不如前;社會角式轉變等等。這類客觀變化讓他們承受沉重的壓力,如未能及時排解負面情緒,有機會引致情緒病,甚至產生輕生念頭,以自殺結束生命。
社區網絡收窄
這些不能逆轉的狀況,導致長者與社會脫勾,使長者缺乏安全感及存在感。例如:隨著長者身體機能漸漸倒退,他們的生活圈子亦將逐步收窄。身體機能尚可時,他們還可以每天上酒樓見到熟識的面孔,到公園與老街坊閒聊,或到菜市場買菜等等。但當身體狀況變差,不良於行時,他們外出的機會逐漸減少,甚至需獨留家中,由家人/家傭照顧,與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慢慢地與社會脫勾。對家人的依賴亦讓長者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漸漸地他們會覺得自己對家庭沒有貢獻,是家人的負累,結束生命減輕家人負擔的想法便隨之而起。加上社交圈子越來越小,長者缺乏傾訴的對象,如家人未能察覺長者負面情緒,適時開解或尋求外間協助,長者之心靈健康便會惡化,甚至患上抑鬱症。
人際網絡脫勾
配偶離世亦讓長者感到失落,此影響以男性長者較為顯注。因男性長者之日常生活多由妻子照顧,妻子離世使他的生活產生極大的變化,孤獨油然而生。如未能調適,亦增加了長者自殺的風險。
除了以上兩個因素外,長者於退休後失去收入,縱然有些積蓄,但因往後生活開支難以估計(尤其是醫療開支),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在盡量減少開支的情況下,使他們減少一些帶來額外開支的活動,這加劇了他們與社會的脫勾,亦影響了他們的支援網絡。
以上因素使長者自殺風險系數比其他年齡層高。
重建社會網絡 協助長者走出陰霾
雖然長者面對種種不能逆轉的狀況,我們相信家人的陪伴和鼓勵有助緩和長者的壓力。家人亦可以協助長者,重新建構他們與社會的連結,擴大長者的生活圈子,使他們身心靈更健康。例如:抽空與長者外出,讓他們接觸熟悉的社區;如他們不良於行,親友可到家裡探望,與長者聊天,亦可安排他們到區內的日間長者中心,發展他們的興趣,保持身心健康。
長者較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憂慮,因此家人需多留意長者的情緒狀況,鼓勵他們表達內心想法,無論是開心或不快都可以與家人分享。如發現長者有自殺的念頭,請別否定他的看法,家人可先了解原因,藉傾談抒解心中鬱結,如有需要請尋求專業人士(如社工、精神科醫生等)協助
政府統計處處長鄧偉江於2015年發表之香港人口推算2015-2064說:「65及以上長者的比例推算將由2014年的15%顯著上升至2064年的36%。人口老化在未來20年最為急速,長者比例將在2024年升至23%及在2034年進一步上升至30%」2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長者人口比例越來越高,自殺問題將漸趨嚴峻。本會於去年與長者安居協會簽署備忘錄,結合兩者的專業知識、經驗和服務網絡,應對香港老人自殺問題。除政府和社福機構外,希望家人也可以多付出一點關懷,多抽空陪伴或致電家中長者,讓他們感到溫暖。
1 節錄自政府統計處
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90_tc.jsp?productCode=FA100029
2節錄自政府統計處
http://www.censtatd.gov.hk/press_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jsp?charsetID=2&pressRID=3799
本篇文章為<<生命交流>>第73期專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