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擇明 戰勝抑鬱心結

9758
作者:LifeTube

在香港,不少人都會聞「精神病」色變,部分人對精神病康復者更是敬而遠之,患者亦恐懼被貼上負面標籤,誤以為此病永遠無法復元而拒絕就醫。曾經是「過來人」的林雪濤坦誠分享在2006年的患病點滴,當中包括了曾經尋死一刻腦中所想,由墜落深淵,到最後踏出幽谷重見彩虹的心路歷程。

 

黑擇明 戰勝抑鬱心結

抑鬱症病發的時候,每一秒都是煎熬,覺得快要「爆炸」一樣,感覺十分難受。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腦中空白一片,只在數算每刻的痛苦,並想盡快把痛苦終結。那時所想,唯一的出路,就是跳樓自殺。那一刻的衝動,彷彿以為能夠令自己從痛苦中得到解脫;然而,如今細想,才猛然驚覺:自殺對太太與女兒的傷害,卻是極為嚴重,甚至永遠無法彌補。

 

數月內遭受連番打擊,對林雪濤帶來極沉重的精神壓力:首先是母親因心臟病離世,數月後,父親自殺過身;再者,太太患上「重症肌無力症」多年,失去部分活動能力,長期下去更可能永遠也不會復元;與此同時,林先生工作性質轉變,須要重新適應;而且,林自身亦患有糖尿病,須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單一事件原不足以把人壓垮,但在短時間內噩耗接踵而至,使他頓感茫然無助,憂心忡忡,擔憂更多不幸事件會陸續發生,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人生價值,最後甚至萌生輕生的念頭。

 

父親自殺 家人自責

自小在傳統家庭成長,身為長子要承擔家庭重任,每想起父親自小愛護,如今卻自殺過身,總令林雪濤自責不已:「母親離世後,獨居的父親自殺過身,我接受不了。我不斷問自己:他是否以此方式表達控訴?……當時整天都在怪責自己,質問自己他為何要這樣做,是否我對他的關心不夠,以致他要走上此途?」然而,回憶起父親自殺前一晚,林先生的妹妹就曾與父親一起共進晚餐,當時他並沒有表現異常。這讓林雪濤明白到,即使當時他與父親一起,他父親也許最後都會選擇如此。然而,思想卻不斷徘徊在自責與自我開解之間,相互交纏。

 

至於林太,工作上需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加上通風系統不理想,成為了致病元兇。林雪濤解釋說:「她的『重症肌無力症』是神精中樞出現問題。患者不能控制肌肉,甚至眼皮也難以張開,吞嚥困難,說話也會模糊不清。太太當時上班,也要用傘子輔助,支撐身體。」作為丈夫,眼見太太病情嚴重,既擔憂她的身體狀況,預計她的病情會每況愈下,自覺要照顧她的生活所需,亦擔心她外出時可能會因眼皮下垂而容易在路上遇上車禍,終日惶恐不安。多重無形的憂慮令林雪濤寢食不安,難以釋懷。

 

 

抑鬱鬥爭 苦纏不休

不斷地自責與擔憂,對林雪濤造成沉重的精神負荷,甚至工作都因而無法完成。在多重壓力下,最終陷入抑鬱的陰霾而不自知。「在精神最差的時候,我不能上班,在家中害怕獨處。不想吃、不想喝、不想睡,坐着的每一分鐘都覺得很『難過』,每天每刻都在計算,還要再等多久才能挨得過?那時每一刻都想了結自己,只想盡快離開人世,估計那會使我感覺舒服一點……既懷疑活着的意義,卻又捨不得家人,內心整天都在鬥爭之中,感覺十分痛苦。」林雪濤緩緩道出當日所感,那段時間腦中纏繞不休的痛苦,實在不止「度日如年」,他形容「即使是每一分鐘都像一年一樣長」,那種思緒交煎,林雪濤仍記憶猶新。

 

自殺的念頭一直伴隨着抑鬱症出現,家人眼看林雪濤面對極大的困擾與心理壓力,欲助無從。經醫院的轉介至中心,由社工介入。社工首先讓林太了解該怎樣能有效預防林先生隨時出現的自殺危機,同時亦評估林先生的精神健康狀況;當時林先生的抑鬱症狀已是相當嚴重,因此建議林先生盡快入院接受精神科治療。「幸得到社工的建議和家人的支持,我才決定入院治療抑鬱症。每次在醫院與家人及社工傾談之後,我的心情都會得到紓緩,但當他們離開後,腦中的鬥爭又再開始。當時甚至想在醫院裡了結自己,想過跳樓,也有想過撞牆(尋死)……那時醫院中有人看護着我,我又會想,如果我自殺,或會令看護的人因此受到責備……腦中不斷想着很多『傻』問題。」林雪濤回憶着當時腦中無法休止的交戰。

 

為愛而活 望遠解困

抑鬱症最使人困擾之處是,患者難以阻止重複不斷的自殺念頭出現。幸好當時在藥物、輔導雙管齊下,可以紓緩病情。對林雪濤來說,因病情穩定下來,他開始重拾面對問題的動力;那一刻,他的靈藥剛好來到身邊---至親的關懷。當時身在加拿大留學的女兒得悉林先生的病情之後,旋即返港開解父親,當時女兒的一句話,徹底扭轉了林雪濤的尋死想法。她說:「爸爸,你活過數十載有雙親健在的日子,但我現在只有26歲,還是很年輕,我不想這麼早便失去父母。我還很希望你能看到我結婚,與我一起湊孩子呢!」覆述着女兒當日的話,依然讓林雪濤感動不已。他還記得女兒曾說過:「我們在世上活着,不單為自己,也是為愛你的人而活,若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關心你的人又會怎樣?」的而且確,自己曾經為父親自殺離世而自責,當然也不希望女兒及太太步自己後塵,永遠承受無法彌補的傷痛。

 

抑鬱症患者往往會把思想集中偏在負面一邊思考,即使治療讓患者的病情穩定下來,問題仍未根治,因為他們可能依然只看近、不看遠;忘記自身擁有的,只看到自己失去的。此時的輔導重點,亦即是危機後續輔導,就是要帶領病者去看「另一面」,認清自身的負面思想,並誘導他們全面地分析事情的好壞兩面。林雪濤說:「當時太太的病情對我打擊很大,我常會想:『應怎樣走下去?』自己身體又不好,當時看不到問題只是暫時的……那時,我病到不能工作,還誤以為這一生都沒有用了,會永遠喪失所有東西,但社工卻常給我鼓勵,她告訴我,太太的病情是可以控制到的;她更陪伴我發掘自己依然擁有的,嘗試放下執着,學習把目光放遠」,正是這樣,林先生終於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

 

各方體諒 彩虹再現

回想當日入院,正如不少人一樣,林雪濤也是聞「青山(醫院)」色變,一度抗拒留醫,但為了控制病情、減輕家人的壓力,後來都無奈接受。在住院三個月之後,病情好轉,他適應了那裡的生活之後,卻開始憂慮出院後外界的目光。「在院內,病友互相開解,覺得那裡(醫院)是個避風塘。……出院時,主診醫生曾問我,若出院後同事問你:你因什麼事入院?你會怎樣回答?我說:每個人都有機會病,那並不奇怪。有病就要接受治療。」儘管如此,在上班前總有不安。幸而,另外一顆靈藥---中心活出彩虹小組義工的陪伴和安慰,幫助他拾回重投工作的勇氣。在社工安排下,介紹義工與他認識,並不時探訪他;因義工也是自殺者親友,他的經歷和分享叫林先生產生莫名的共鳴感。眼見義工經歷喪妻之痛,還要獨力照顧年幼兒女,最終也能跨過困難,對他彷如一支強心針。林先生憶述義工曾說過:「在工作上,你不要擔心做不到什麼,主到時會安排一份新工作給你,比現在還要令你安心。」林雪濤於是誠惶誠恐的踏入公司大門,卻發現原來同事們對他都很體諒,並且和藹可親,至此,他才感覺到原來之前想的都是多餘的。

 

走過那段痛苦又難忘的日子,林雪濤慶幸得到家人、社工、義工、醫護人員及公司同事,以至各方親友的關懷與體諒,在宗教上讓他重拾人生方向,如今的林雪濤可以說已經「煥然一新」,他覺得「困難畢竟是短暫,美好是長遠的。每天都要開心多些,沒必要煩惱。」難得的是,康復後他以「過來人」身份到中心當義工,分享心路歷程;與家人一起到澳洲暢遊,最難忘的是父女倆星光下在雪梨大橋上漫步聊天,清風送爽,再無憂愁。

 

資料來源: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唔死?吾得!---從自殺邊緣走出來>>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