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择明 战胜抑鬱心结

9754
作者:LifeTube

在香港,不少人都会闻「精神病」色变,部分人对精神病康復者更是敬而远之,患者亦恐惧被贴上负面标籤,误以为此病永远无法復元而拒绝就医。曾经是「过来人」的林雪涛坦诚分享在2006年的患病点滴,当中包括了曾经寻死一刻脑中所想,由坠落深渊,到最后踏出幽谷重见彩虹的心路历程。

 

黑择明 战胜抑鬱心结
抑鬱症病发的时候,每一秒都是煎熬,觉得快要「爆炸」一样,感觉十分难受。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脑中空白一片,只在数算每刻的痛苦,并想尽快把痛苦终结。那时所想,唯一的出路,就是跳楼自杀。那一刻的冲动,彷彿以为能够令自己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然而,如今细想,才勐然惊觉:自杀对太太与女儿的伤害,却是极为严重,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数月内遭受连番打击,对林雪涛带来极沉重的精神压力:首先是母亲因心脏病离世,数月后,父亲自杀过身;再者,太太患上「重症肌无力症」多年,失去部分活动能力,长期下去更可能永远也不会復元;与此同时,林先生工作性质转变,须要重新适应;而且,林自身亦患有糖尿病,须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单一事件原不足以把人压垮,但在短时间内噩耗接踵而至,使他顿感茫然无助,忧心忡忡,担忧更多不幸事件会陆续发生,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人生价值,最后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

 

父亲自杀 家人自责
自小在传统家庭成长,身为长子要承担家庭重任,每想起父亲自小爱护,如今却自杀过身,总令林雪涛自责不已:「母亲离世后,独居的父亲自杀过身,我接受不了。我不断问自己:他是否以此方式表达控诉?……当时整天都在怪责自己,质问自己他为何要这样做,是否我对他的关心不够,以致他要走上此途?」然而,回忆起父亲自杀前一晚,林先生的妹妹就曾与父亲一起共进晚餐,当时他并没有表现异常。这让林雪涛明白到,即使当时他与父亲一起,他父亲也许最后都会选择如此。然而,思想却不断徘徊在自责与自我开解之间,相互交缠。

至于林太,工作上需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加上通风系统不理想,成为了致病元凶。林雪涛解释说:「她的『重症肌无力症』是神精中枢出现问题。患者不能控制肌肉,甚至眼皮也难以张开,吞嚥困难,说话也会模煳不清。太太当时上班,也要用伞子辅助,支撑身体。」作为丈夫,眼见太太病情严重,既担忧她的身体状况,预计她的病情会每况愈下,自觉要照顾她的生活所需,亦担心她外出时可能会因眼皮下垂而容易在路上遇上车祸,终日惶恐不安。多重无形的忧虑令林雪涛寝食不安,难以释怀。


抑鬱斗争 苦缠不休
不断地自责与担忧,对林雪涛造成沉重的精神负荷,甚至工作都因而无法完成。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陷入抑鬱的阴霾而不自知。「在精神最差的时候,我不能上班,在家中害怕独处。不想吃、不想喝、不想睡,坐着的每一分钟都觉得很『难过』,每天每刻都在计算,还要再等多久才能挨得过?那时每一刻都想了结自己,只想尽快离开人世,估计那会使我感觉舒服一点……既怀疑活着的意义,却又捨不得家人,内心整天都在斗争之中,感觉十分痛苦。」林雪涛缓缓道出当日所感,那段时间脑中缠绕不休的痛苦,实在不止「度日如年」,他形容「即使是每一分钟都像一年一样长」,那种思绪交煎,林雪涛仍记忆犹新。

 

自杀的念头一直伴随着抑鬱症出现,家人眼看林雪涛面对极大的困扰与心理压力,欲助无从。经医院的转介至中心,由社工介入。社工首先让林太了解该怎样能有效预防林先生随时出现的自杀危机,同时亦评估林先生的精神健康状况;当时林先生的抑鬱症状已是相当严重,因此建议林先生尽快入院接受精神科治疗。「幸得到社工的建议和家人的支持,我才决定入院治疗抑鬱症。每次在医院与家人及社工倾谈之后,我的心情都会得到纾缓,但当他们离开后,脑中的斗争又再开始。当时甚至想在医院裡了结自己,想过跳楼,也有想过撞牆(寻死)……那时医院中有人看护着我,我又会想,如果我自杀,或会令看护的人因此受到责备……脑中不断想着很多『傻』问题。」林雪涛回忆着当时脑中无法休止的交战。

 

为爱而活 望远解困
抑鬱症最使人困扰之处是,患者难以阻止重複不断的自杀念头出现。幸好当时在药物、辅导双管齐下,可以纾缓病情。对林雪涛来说,因病情稳定下来,他开始重拾面对问题的动力;那一刻,他的灵药刚好来到身边---至亲的关怀。当时身在加拿大留学的女儿得悉林先生的病情之后,旋即返港开解父亲,当时女儿的一句话,彻底扭转了林雪涛的寻死想法。她说:「爸爸,你活过数十载有双亲健在的日子,但我现在只有26岁,还是很年轻,我不想这麽早便失去父母。我还很希望你能看到我结婚,与我一起凑孩子呢!」复述着女儿当日的话,依然让林雪涛感动不已。他还记得女儿曾说过:「我们在世上活着,不单为自己,也是为爱你的人而活,若自己都不爱自己,那麽关心你的人又会怎样?」的而且确,自己曾经为父亲自杀离世而自责,当然也不希望女儿及太太步自己后尘,永远承受无法弥补的伤痛。

 

抑鬱症患者往往会把思想集中偏在负面一边思考,即使治疗让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问题仍未根治,因为他们可能依然只看近、不看远;忘记自身拥有的,只看到自己失去的。此时的辅导重点,亦即是危机后续辅导,就是要带领病者去看「另一面」,认清自身的负面思想,并诱导他们全面地分析事情的好坏两面。林雪涛说:「当时太太的病情对我打击很大,我常会想:『应怎样走下去?』自己身体又不好,当时看不到问题只是暂时的……那时,我病到不能工作,还误以为这一生都没有用了,会永远丧失所有东西,但社工却常给我鼓励,她告诉我,太太的病情是可以控制到的;她更陪伴我发掘自己依然拥有的,尝试放下执着,学习把目光放远」,正是这样,林先生终于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

 

各方体谅 彩虹再现
回想当日入院,正如不少人一样,林雪涛也是闻「青山(医院)」色变,一度抗拒留医,但为了控制病情、减轻家人的压力,后来都无奈接受。在住院三个月之后,病情好转,他适应了那裡的生活之后,却开始忧虑出院后外界的目光。「在院内,病友互相开解,觉得那裡(医院)是个避风塘。……出院时,主诊医生曾问我,若出院后同事问你:你因什麽事入院?你会怎样回答?我说:每个人都有机会病,那并不奇怪。有病就要接受治疗。」儘管如此,在上班前总有不安。幸而,另外一颗灵药---中心活出彩虹小组义工的陪伴和安慰,帮助他拾回重投工作的勇气。在社工安排下,介绍义工与他认识,并不时探访他;因义工也是自杀者亲友,他的经历和分享叫林先生产生莫名的共鸣感。眼见义工经历丧妻之痛,还要独力照顾年幼儿女,最终也能跨过困难,对他彷如一支强心针。林先生忆述义工曾说过:「在工作上,你不要担心做不到什麽,主到时会安排一份新工作给你,比现在还要令你安心。」林雪涛于是诚惶诚恐的踏入公司大门,却发现原来同事们对他都很体谅,并且和蔼可亲,至此,他才感觉到原来之前想的都是多馀的。

 

走过那段痛苦又难忘的日子,林雪涛庆幸得到家人、社工、义工、医护人员及公司同事,以至各方亲友的关怀与体谅,在宗教上让他重拾人生方向,如今的林雪涛可以说已经「焕然一新」,他觉得「困难毕竟是短暂,美好是长远的。每天都要开心多些,没必要烦恼。」难得的是,康復后他以「过来人」身份到中心当义工,分享心路历程;与家人一起到澳洲畅游,最难忘的是父女俩星光下在雪梨大桥上漫步聊天,清风送爽,再无忧愁。

 

资料来源: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唔死?吾得!---从自杀边缘走出来>>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