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还是爱你

5241
作者:LifeTube

自杀者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撒手尘寰便可以从此了断烦扰,脱离苦海。身边人的哀痛,最终亦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淡忘消弭。然而事实却是,一切并非戛然而止!亲朋在世,骤闻噩耗,惨尝丧亲之痛,自此阴阳永隔,再会无期。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非比寻常的哀伤,足以令亲友们痛不欲生,关係越是亲密,越是难以释怀。Emily在哀伤路上,亦曾经肝肠寸断,更出现过强烈自杀念头。幸而她愿意积极求助,并且得到同路人的关怀扶持,同哀同哭,几经波折,方告平復。始发现,风雨过后,会再遇晴天。

 

没有你,还是爱你 --- 抚平丧偶伤痛

人称「师妹」的Emily,回想起四年,丈夫转换工作,原来正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困扰:面对新的公司文化,阶级分明,不容僭越,丈夫过往一直实干敢言的处事风格,但现在却成了被刁难斥责的导火线,令他备受困扰,鬱鬱不得志;当时,儿子亦即将出世。

 

「那时,我并不察觉,当上准爸爸原来为他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那时他已经常说自己不开心,晚上总是难以入睡。我劝他去看医生,却遭他拒绝。其实那时他已出现问题,尤其在孩子出世之后,我亦忙得不可开交,完全应接不瑕,更加未能照顾他的情绪……」Emily缓缓说着。过往,家中事无大小,丈夫都事必躬亲,一一细緻打点,从来毋须太太操心,然而,那次安排孩子的弥月宴,丈夫却一反常态,全权交由太太处理,晚宴上抱着孩子时,他的手还不住地发抖,种种不寻常的举动,原来丈夫的自杀危机,已早露端倪。

 

惊闻噩耗 难以接受

在弥月宴翌日,丈夫起床之后,说想出外跑步,当时Emily不以为意,完全没料到是次一别,竟成永诀。Emily说:「他跑步前,我叫他抱抱孩子,那刻,他突然愣住了,整个人好像灵魂出窍一样。他出门后,我再小睡一会,醒来却发现他已外出三个小时也未回来,心中暗觉不妙。」随后,Emily致电多次给丈夫,一直没有回应,慌乱间,她到街上四出寻找,良久未果;当Emily怀着此忐忑不安的心情返回家中后始发现,原来丈夫的手机、银包、钥匙统统都留在家中,手机更刻意启动了「无声」模式。种种迹象,彷彿已暗示丈夫早有安排。

 

她其后与友人报警求助,在警署获悉邻邨有人跳楼轻生,经朋友确认后,证实那确是她丈夫本人。「我那刻就像造梦一样,不相信这事实。」Emily悽然喊道。「茫然走在街上时,当望见有人拿着公文袋,戴着眼镜,就会想像那人就是丈夫;在家中,呆呆望着他的照片,伸手去触摸着照片中他的脸,他的手,只想可以再次触摸到他。那时我感到整个人都傻了,只记得自己早晚都是泪流满面,痛彻心肺。那时很多亲友都为我非常担心,费尽唇舌去劝解我,可是当时却一句都听不进耳内。我不想回家,不想接受,当幻想或期望可以在街中某处碰见他。」Emily伤感地忆述。在那段极其哀伤的日子,每逢晚上,更是彻夜难眠,闭上双眼,只会想到丈夫从高处跃下的情境,勾起很多回忆片段,思念与悲痛了无休止,悲痛却绝的感觉持续了多月。

 

陷入哀痛 痛不欲生

丈夫突然离世,太太顿时陷入哀痛深渊。两人自中学时代已经开始认识,相恋八年,结髮七载,本是比翼情深,今却鸳鸯梦碎。箇中的失落与伤痛,要放下又是谈何容易?伤感至极,Emily更因此而患上了抑鬱症。她自己也曾经想过自杀,终结悲伤。「上班见到剪刀时,都想刺到自己身上,想到很多往事,心裡很不舒服,很想呕吐及大叫,站在高处就想跳下去,因为实在觉得太辛苦,无法坚持。」说起那段难过的日子,Emily不禁再愁绪。幸而,其后身边的朋友都发现她的问题,为她寻求协助,教会的朋友为她找社工帮忙,之后她亦见到公司提供的临床心理学家,以及政府的精神科医生。

 

除了医生之外,经朋友介绍,Emily亦曾到提供丧亲家属辅导服务的机构寻求协助:「那时加丧亲家属的分享小组,约六至七人一起倾,有公公婆婆诉说他们的家人如何亲世,表达感伤。言谈间,他们曾说亲人病逝,总好过自杀离世,听罢,我觉得很不是味儿。」她坦言,参加那些小组后,发觉自己的经历间接安慰了他们,但是自己却倍感难受。之后,在报章上偶然看到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广告,呼吁自杀者亲友参加一个专题讲座。「我很想改变现状,看看参加这些活动能否解开我的心结,问题积压得太久了,很想得到释放,也想了解一下别人是否都有相似的情况,于是就报名参加。」她说。原来存有改变现状的心,愿意寻找帮助,就能看见曙光。

 

同路友伴 互相扶持

该次讲座,主要是由临床心理学家讲解自杀者亲友的独特需要和度过伤痛的方法。那次,Emily见到不少同路人也分享心中所感,因此,她亦决定参加中心专为自杀者亲友举办的「活出彩虹」小组。Emily分享说:「组员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大家互相倾诉,较容易找到共鸣。每把自己的经历複述一次,都可以『放下』一些。我觉得在这裡的朋友们都能明白和帮助我,令我愿意为自己的事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正视问题 积极求助

事件发生后,她回想起其实丈夫在年青时就曾经自杀过,他的家人亦有曾自杀的纪录,正是大家羞于表达,以致有所忽略,错过了治疗的良机。「因此,我们更要正视这个问题。医生曾告诉我,人们自杀,可能与精神健康有关。丈夫离世时,我自己亦曾想过寻死。我曾患抑鬱症,感受到那是怎麽一回事,理解到他为何想死。」她强调,这类精神健康的问题,其实就像伤风感冒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患上,只不过是严重与否而已。她现在会鼓励孩子:若感到有何不妥,睡不着、不开心,就要告诉她,经治疗后就能痊癒。

 

丈夫离世既已成事实,今天想起,Emily亦有另一番体会:「就让那深切的伤痕,随着泪水流逝吧!…… 将来还有很长的日子要过,路是不平坦的,但我深信,阳光总会在我们的前头迎着我们。我们会有新的明天、新的盼望。」她深信,我们思念的人会在心中长,沿途有「他」相伴,定能让我们有更灿烂的明天。

 

资料来源: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唔死?吾得!---从自杀边缘走出来>>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