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自殺 • 社會學篇_1、利己性自殺(Egoistic Suicide) 由於生物鏈緣故,人類是居於獅虎等猛獸,與老鼠兔子等繁殖率高的動物之間,所以人是社會性動物,透過合群互惠、智力來求生。 人一旦與他人隔離,孤立於社會之外,便容易產生內在的分化,例如自卑、憂鬱。因此,家庭關係惡劣、獨居人士、自閉者、自我形象低落的個體,他們認為自己不被他人理解,逐漸斷絕與人接觸交往,長期經不起寂寞而容易有自殺傾向。 原文:《陶國璋:為何尋死?從涂爾幹到90後的詮釋》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7-opinion-taokwokcheung-suicide/ 防止自殺 • 社會學篇_2、利他性自殺 (Altruistic Suicide) 專指個人與民族或宗教有極強的精神聯繫,人會超越死亡的犧牲。 例如屈原、文天祥之殉節、軍士為了榮耀自裁、狂熱信徒殉教,最具代表性當然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神風特攻隊。這在香港比較找不到對應例證。 原文:《陶國璋:為何尋死?從涂爾幹到90後的詮釋》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7-opinion-taokwokcheung-suicide/ 防止自殺 • 社會學篇_3、失範性自殺(Anomic Suicide) 人需要安全感,當社會的結構無法維持穩定性,譬如經濟大蕭條、失業、暴亂、戰爭,社會悲觀意識便會冉冉瀰漫,自殺率會上升。 例如SARS時期、佔中後的香港社會的撕裂,屬於價值觀念的失序。 原文:《陶國璋:為何尋死?從涂爾幹到90後的詮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7-opinion-taokwokcheung-suicide/ 防止自殺 • 社會學篇_4、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 Suicide) 當個人感到被置於極度受禁錮的情境中,即使付出任何努力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例如奴隸、囚犯。 香港九七之後,或由於社會缺乏流動性,或因為普選問題,或由於地產霸權等,香港年輕人興起一種宿命的泛政治化思維:覺得我們無法對抗中央,又不能獨立,政治上感到深深的無助感,從此,「我們沒有了未來」。 原文:《陶國璋:為何尋死?從涂爾幹到90後的詮釋》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7-opinion-taokwokcheung-suicide/ 防止自殺_社會學篇 6022 作者:LifeTube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人之所以會自殺,是因為人與社會連結的強弱有關,即是自殺是一種社會事實。 上一則 防止自殺 • 愛情篇 下一則 防止自殺 • 財困紓壓篇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 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