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失調症Q&A

6719
作者:LifeTube

飲食失調 (包括厭食症、暴食症) 包含一類精神病,其主要病徵是異常的飲食習慣,以及由此引伸的身體及精神上的影響。飲食失調通常開始於青春期,普遍是女性患者。這個病令患者經歷巨大的痛苦,但要令患者接受治療亦不容易。及早接受精神科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飲食失調,尤其是厭食症,可以致命。究竟是什麼令病人即使皮黃骨瘦,四肢無力,但仍堅拒進食,以及害怕肥胖呢?有沒有治療可以幫助呢?

 

1. 飲食失調有多普遍?

女性比男性有更大機會患上飲食失調,比例大約是十比一,但男性患者亦有上升的趨勢。每二百個女學生之中便有一位患上厭食症,在芭蕾舞蹈員及時裝模特兒之中,厭食症的病發率可高達百分之六。暴食症的病發率較厭食症高五至十倍。大約百分之二至三的年輕女性患有暴食症。

 

2. 厭食症有什麼病徵呢?

大部分人都會關注自己的體重,所以我們會注意飲食的份量,以及做運動去管理體重。厭食症出現時,患者對體重的關注會走向極端,引致不顧一切地追尋纖瘦,最終導致營養不良及其他身體疾病。

 

厭食症病人會透過節食、令自己嘔吐、過量的運動、或服食藥物 (例如抑壓食慾的藥物、瀉藥、利尿劑) 去減低體重。這些行為是源於腦裡面對肥胖的極端恐懼或對纖瘦的強烈渴求。所以,患者並非失去食慾,反而是腦裡面不停想著食物。對肥胖的極端恐懼或對纖瘦的強烈渴求禁止患者進食。患者可能一方面逃避在他人面前進食,被問及食量時誇大自己已進食的分量,但另一方面忙於煮食並且強迫他人食多些。

 

結果患者體重劇降。體重合適與否需要考慮身高,所以有一個名為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去闡釋身高與體重的關係。(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 (米的平方)。中國人正常的BMI為18-23 kg/m2。厭食症患者的BMI界定為低於17.5 kg/m2。除了體重下降,肌肉及骨骼的強度,以至荷爾蒙分泌都會受損,最明顯的改變是女性月經停止,男性喪失性功能。

 

3. 暴食症有什麼病徵呢?

暴食症患者腦裡面經常想著食物,以及很害怕飲食失控。和厭食症病人一樣,她們很害怕肥胖。患者會暴食,暴食後感內疚和羞恥。為了避免從暴食中攝取卡路里,患者會令自己嘔吐、服食瀉藥或過量運動。結果,患者重覆地暴食及「淨化腸胃」。和厭食症不同,暴食症患者通常體重不會過輕。

 

4. 飲食失調的原因是什麼?

醫學界仍然未清楚引起飲食失調的大腦病變。當中應該有遺傳的因素,若家族有飲食失調的歷史,患病的風險會高七至十二倍。一種名為「血清素」的大腦化學物質相信是與飲食失調有關,因為「血清素」是大腦控制進食行為的傳遞訊息物質。

 

醫學界比較多了解導致飲食失調的環境因素。西方社會盛行「瘦即是美」的觀念,以及傳媒吹捧節食及纖體,均影響年輕女性對自己體態的理解。雖然如此,單是文化及社會的影響似乎未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女士會極端地恐懼肥胖,不顧一切地去節食減肥,甚至最終把自己餓死。

 

厭食症患者的家庭,有一些常見的特點。一、過度呵護,例如、女兒每遇到困難,母親即時代為處理,並沒有讓女兒有嘗試的機會。二、迴避衝突,例如、每當家庭成員之間有意見不同,父親即時扯開話題,或擱置討論,以避免爭拗破壞家庭表面上的和諧。三、情緒糾結 (Enmeshment),意思是指家庭成員之間過分干涉各自的情緒,對各人的私事過度反應,即是人與人之間欠缺了應有的界線和距離,而這種界線和距離是每一份健康關係所必須的。當然每個父母都愛護子女,而子女亦需要父母情緒上的支持。一個溫暖的家庭是要成員互相愛護,有一種親近的感覺。但無論大家有多親近,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有屬於自己的私事,有不欲與家人分享的情緒。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會窒礙子女建立自我形象及學會獨立自主,尤其是當子女進入青春期時問題便出現。在一個「情緒糾結」 (enmeshed)的家庭,一個家庭成員個人的瑣碎事,都變成全個家庭熱烈討論的話題,子女嘗試獨立自主,便即時被視為一種家庭危機,威脅家人之間的團結和親近。令到父母在情緒上過度干涉子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子女自嬰孩時建立的親密感覺,補償了父母自己在安全感上的不足,結果當子女步入青春期時,子女學習獨立自主,父母便感到不安,不自禁地對子女過分管束及介入子女的情緒。

 

青少年在建立自尊心及嘗試獨立自主時遇到困難,結果控制體重便成為一種成就,以提升自尊心。對自己體重極度的操控,給他們一份獨立自主的感覺。

對於厭食症為什麼開始於青春期,另一個解釋是患者無法面對自己在性方面的發育,以及相關的挑戰,所以嘗試透過極端的節食,以阻止身體發育及月經的出現。

 

5. 飲食失調有什麼治療方法?

飲食失調的治療需要照顧精神病人本身以及由此引起身體各部分的後遺症。第一個目標就是回復正常的體重,及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若果病情輕微,治療可於門診進行,但若果體重過輕,或有嚴重的併發症,就要入院治療。身體其他部分的併發症可以致命,例如,血液電解質失衡,尤其是「鉀」這種電解質,因為「鉀」過低可引致心律不齊,以致死亡。另外,由嘔吐而引起的食道撕裂,可引致嚴重的出血。病人如果服食過急,亦可引起危險,所以服食期間必須密切觀察身體情況。

 

要長期有效治療飲食失調,尤其是厭食症,有賴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以及家人的參與。病人對飲食失調常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同時病人內心複雜的狀態(包括童年時已累積的心靈創傷,以及現時抑鬱或焦慮的情緒),這令病人難於投入治療。藥物治療的角色不大。對於某些患者,一類名為「SSRI」的藥物可減低抑鬱及暴食。

 

研究發現,有幾種非藥物治療對於飲食失調有效。除了營養與體重的教育之外,認知行為治療能針對自尊心及無助感的問題,而人際關係治療可以協助患者改善社交上的困難。家庭治療尤其對於與父母同住的年幼患者有效。

 

文章錄自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