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兒踏出求助的一步

5950
作者:LifeTube

看似平靜的人,內心世界往往不為人知。若我們能留意家人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願意主動關懷寡言者的情緒,或許能讓他們打開心扉,從而阻止不幸事件的發生。

 

真的愛你 為愛兒踏出求助的一步

某天,母親在廢紙箱中,赫然找到幼子的遺書。方發現,幼子近日默默不語、不吃不睡,原來是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事發前,她還認為一向温文孝順的幼子,就算怎樣不快樂,也不會幹出「傻事」來。由此可見,從家人不尋常的行為,到家中的物件,若我們能細心觀察,他們無一不是自殺危機的預訊號,讓家人有機會早作準備,阻止悲劇發生。

 

Amy育有兩名兒子。兩兄弟性格大相逕庭:長子獨立外向,幼子則善良內向。Amy作為母親,期望訓練幼子獨立堅強,在他十四的時候,就把他送到內地的中學讀書。內向的他,一直甚少與家人分享學校生活,或透露自己的感受。「問題根源,是我們沒有好好溝通。他在內地讀書,我們買了部手機給他,但每次致電欲了解他的情況時,他總是很快就收線或者索性關掉手機。慢慢地,我們都放棄致電給他……」Amy回憶說。其後幼子在內地考上大學,至第三年,在下學期初,他告訴母親「很想回家」,並形容「那餘下的半年十分漫長」。然而,Amy卻認為他不應「半途而廢」,最終也沒有答應他提早退學的要求。

 

情緒突變 驚見遺書

隻身在內地求學,本已寡言罕語的幼子顯得沉默。另一方面,他對自己身體的外觀甚有要求,更令他對現狀愈發不滿。每次照鏡時,一見到自己「不完美的早朵」便深感無法忍受;最後,他終於按捺不住,憤然在內地找整容醫生施矯形手術,期望把不滿意的耳朵外形改善。可是手術過後,他對耳朵的外形仍感不滿,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原來已經患上了「身體畸形性疾患BDD,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俗稱「醜陋恐懼症」,屬於精神疾患一種)。對他而言,耳朵的「問題」令他極度困擾。

 

有見及此,家人專誠請來權威的專業人士來為他作外觀評估,企圖改變他的想法。可惜的是,香港的整容醫生進一步評估幼子的情況,但結果判斷幼子國內的手術失敗,進而令他的自信瀕臨崩潰。自那天起,他顯得鬱鬱寡歡,心事重重,整天獨個兒呆坐一旁。深夜時分,他常會在洗手間鏡前呆望耳朵;有時更每隔五分鐘洗澡一次,不安、不滿的情緒完全淹沒了他。有時候他會往外婆家住,有時候亦會獨個兒走到屋外的梯間抽煙。面對幼子持續出現負面情況,家人苦勸不果,擔憂不已的Amy惟恐幼子會做出傻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唯有時刻貼身觀察幼子的動靜,結果,全家人也寢食不安、徹夜難眠。

 

沉鬱無望的日子持續了十數天。愈發焦急的Amy感到事態嚴重,便四出致電求助,其後找到危機中心。社工透過Amy憶述幼子這段日子種種不尋常的情緒行為狀況之後,評估其幼子很有可能患上身體畸形性疾患及抑鬱症徵狀,並建議Amy帶幼子看醫生,可是Amy拒絕了。未幾,社工因考慮到她幼子的況急劇惡化,特別是開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鬱鬱寡歡的情況愈見嚴重,便再次鼓勵Amy主動召喚救護車將幼子送院,但卻遭她再次拒絕了。Amy憂慮的是,一旦讓街坊鄰里知道幼子的情況後,怕幼子日後會遭到歧視,遂婉拒社工的建議。

 

為了能夠更緊密地看顧幼子,家人唯有輪替日夜在旁觀察。此時,社工一方面協助Amy紓緩家人的壓力;另一方面,提醒他們要留意幼子在家中的情緒狀態及起居變化。豈料,Amy就在媽媽的家中,發現了幼子的遺書。「起初我也不相信,但社工提醒我們要留意每一個細微事項,即使是一些日常瑣事亦不要掉以輕心,結果在清理廢紙箱時,我記起了這個叮囑,心想看看也好,怎想到竟然在那裡讓我發現他的遺書!直至那刻,我才相信那是真的!一直以來,我也不相信我的幼子會想死!」言談間,Amy仍難掩惶恐與訝異之色。

 

自殺危機 一觸即發

Amy發現遺書後,即時致電通知丈夫及長子,並四出尋找剛外出散步的幼子,深怕不幸事情已發生了。雖然不久即尋回幼子,但家人已不敢輕視他的自殺危機,於是請假輪替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由於幼子已多天失眠,早已雙目無神,疲憊不堪,只是整個人在床上蜷曲着、沉思着。不料,就在看似平靜的瞬間,幼子突然由床上一躍而起,推開鋁窗……幸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父親、母親及兄長三人急忙緊抱着他的雙腿,硬把他整個人扯回屋內,他當時情緒完全失控,不停的掙扎着、大哭着,家人只能抱着他不敢放手,同樣呼喊流淚,哭作一團。「後來,家人綁着他,我則致電社工,告訴她當下發生的一切。那時,我的手還在發抖,感到陣陣椎心刺骨的痛楚。」Amy悲慟地說。事發當晚,Amy一家都困頓不已,但見兒子企圖自殺,唯一記得的是致電給中心社工求助。幸好在假日也能聯絡上社工,他們感覺好像在茫茫大海找到救生圈一樣,最後都接受由社工代為報警,召喚救護車把幼子送院。

 

事實上,當時幼子已神智不清,只見他喃喃自語,充滿怨恨。其後,隨同救護員一起到達現場的警長,用了約半句鐘的時間遊說幼子自行入院。Amy猶記得,那警員對幼子說的一番說:「我們誰沒錯過?你要『放自己一馬』。你父母是很疼你的,別這樣就離開!」幼子聽罷,突然放聲大哭,把積累多月的壓力釋放出來。在這危急的情況下,社工為他們提供即時的協助,包括與院內人員溝通、安撫Amy及家人的情緒,指導他們鼓勵幼子跟院方合作等等。直至凌晨三時,幼子終於順利入院,Amy方稍覺安心。

 

當機立斷,採取主動

當時幼子考慮到幼子的精神狀況已紊亂不堪,情緒極度不穩,事態發展已經刻不容緩,加上Amy和家人已方寸大亂,評估後決定採取主動,一方面徵得Amy的同意後立即召喚救護服務,啟動緊急支援;另一方面向相關人員反映Amy幼子的問題,確保有恰當的措施跟進幼子的狀況。Amy今天回顧整件事,衷心感謝中心社工的幫助:「我們那時都沒主意了,完全不知所措。社工首先呼籲我們冷靜,並逐步指示我們應如何處理眼前危機。……最初我是低估了件事的嚴重性,由於幼子平日性格温和,所以一直不相信他的情況會變得如此嚴重。現在回心一想,當時如果可以早一週把他送去醫院可能會更好。」

 

Amy對於當日電召救護車把幼子送院,曾一度表現抗拒,緣於她憂慮這樣做會令別人對幼子冠以負面標籤,令幼子他日難以在區內立足。然而,當時社工的痛陳利害,提醒一切應以生命為大前提,此話恍如當頭棒喝;事情過後,這種憂慮已一掃而空:「現在我明白,他其實是有病而已,因此必須要看醫生,接受治療。」目睹幼子在治療後情緒明顯好轉,如今Amy更肯定當天把他送院的決定是明智的。

 

放下執着 擁抱未來

事發之後,Amy辭去已任職十一年家務助理的工作,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家庭上。檢討過去種種,Amy從當初的單純自責,已逐漸學會放下:「現在我明白問題出於我們沒有好好聆聽幼子的心聲。他在內地讀書卻嚷着要回家,其實是想得到家庭温暖。……從前我認為讀書較其他一切重要,但現在我會開始關注他心中所想,鼓勵他多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直以來,Amy事事追求完美,幼子的狀況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然而,亦令她開始反省自己在家庭裡對「完美」的執着,現在她會告訴自己「看開些」,不必去執着於要做到最好,反而學會調校自己,以至對別人的期望。「我現在要求幼子做到六十分就可以了。最緊要他開心。要求過高,會令身邊人都感到痛苦!其實,生活都是為了開心,各有各精彩,也是好的。最高興的是,聽到幼子說自己經歷此事後,覺得自己堅強了。」Amy一臉安慰地說。

 

未來,縱使漫漫前路,只要能從經歷中學習,家人之間能互勉互勵、彼此關懷、一起成長、任何難關,相信都能夠一一克服。

 

資料來源: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唔死?吾得!---從自殺邊緣走出來>>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