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感受 陪伴支援

9663
作者:LifeTube

<<没有你 还是爱你>>社工心声 何玉娟

 

<<没有你 还是爱你>>文章:https://bit.ly/2UomOOT

 

认同感受 陪伴支援

面对自杀者的亲友(以下简称亲友),一般人眼中或许会觉得死者已矣,可以帮忙的事恐怕不多。但其实不然,亲友乍闻噩耗,感觉痛如锥心刺骨;回顾往事,难以释怀;面对未来,不知所措。其实在每个哀伤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当亲友获悉不幸消息时,他们一般都会难以接受,感受複杂,除了哀伤、痛心外,还会有自责、羞耻,感觉被遗弃,甚至愤怒逝世者的离开等等。这时介入工作的重点是认同感受,表达关怀。我会让亲友感到备受关注,明白到任何的情绪反应皆是人之常情,同时这样亦是反映出他们对逝世者的不捨、爱惜与重视。只要他们愿意讲,我会愿意给予空间让他们抒发感受,表达哀思。

 

自杀危机评估亦是介入工作的焦点之一。正如<<没有爱你,还是爱你>>中曾提及过一样,当时Emily刚刚诞下麟儿,却遭逢巨变,由喜变悲,痛不欲生。她更一度浮现轻生念头,因此必须为她作出自杀危机评估,因为学者Jordan, J.R.的研究指出,家庭成员中若有人自杀身亡的话,其他成员的自杀机会率会较平常人高出两至三倍。我除了评估当事人的即时自杀倾向之外,还会进一步了解亲友对自杀的观点立场,透过辅导纠正亲友对自杀的认同或将之合理化的想法,从而减低其自杀风险和防止出现陪死悲剧。

 

当亲友接着要面对处理逝世者的殡葬事宜时,我们同样会提供支援。当要就各项手续及仪式作出决定时,我们会提供有用的资讯协助亲友掌握相关的流程和办理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充份透过后事的过程去辞别死者,表达哀伤的同时也能逐步确认死者已经离世的事实,为面对未来重新生活奠定基础,善别死者之后,盼望亲友能够善待自己。

 

悲恸过后,总要前行。然而,亲友可能出现莫大的适应困难,同路人的关怀与支持就会在此时发挥作用。如前文所言,因自杀而来的丧亲之痛往往比一般哀伤更加複杂,「活出彩虹」小组组员都拥有同样的经历,对新加入的组员较容易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过来人的说话对于新组员每每更具影响力,可以引发更大的共鸣。

 

从Emily的分享中反映出一些常见丧亲处理的谬误。中国人惯了用「节哀顺变」来安慰丧亲者。但其实这类说话有时反而会令当事人不悦甚至反感。处理这类情况时,我们会多用一些身体语言,例如拍拍对方肩头,对他们说:「如有什麽需要,儘管告诉我。」这样反而会令当事人感觉舒服些。千万不要建议他们「不要想」,至亲离世,焉能不念?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叫他们不去想,他们要麽就强自压抑,要麽就想得更多,结果只会更加辛苦。我们应该做的,反而是要表示接纳,鼓励他们表达,并提供合适的环境机会让他们宣洩。

 

有时候,亲友都会多番重复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我们更加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应耐心地聆听,透过倾诉,纾缓平日深藏心底的伤痛。而对于一些难以表达感受的亲友,我们更会设计一些别具寓意的活动去协助他们释放情感,譬如:书信、画画、园艺治疗等等诱发他们表达哀思及学习释放;面对年纪较小的亲友,我们可以借助情绪卡、绘本等工具,以助他们表达。

 

除了恒常小组聚会外,我们亦会举办纾展身心的活动,除了有联谊功能之外,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可以藉此让亲友重拾欢笑,重新开展新的生活;事实上,许多亲友也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去追寻快乐,甚至觉得快乐就等于忘记逝者,所以,我们借助活动让亲友领略「活在当下」兼且善待自己的道理。当然,我们明白每位亲友的选择各有不同,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同时,也会尊重亲友的选择,予以体谅和持续的陪伴,令到他们能够各自按自己的步伐,从容不迫走出阴霾,再见彩虹。

 

资料来源: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唔死?吾得!---从自杀边缘走出来>>

Codeigniter Form Submit Using Post and Get Methodss

留言